這個主題是想要介紹,當你手上有一些資料,做了些分析有了些洞見 (insight) 之後,要怎麼視資料的特性,來為他選擇適合的視覺化方式,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首先,當然要來介紹一下什麼是資料視覺化。就直接借用 wikipedia 對於資料視覺化的定義 吧。
為了清晰有效地傳遞資訊,資料視覺化使用統計圖形、圖表、資訊圖表和其他工具。可以使用點、線或條對數字資料進行編碼,以便在視覺上傳達定量資訊。有效的視覺化可以幫助用戶分析和推理資料和證據。它使複雜的資料更容易理解、理解和使用。
嗯,看起來大概就是「好的資料視覺化帶你上天堂,不好的資料視覺化讓你住套房」吧。
的確,主角其實還是資料本身,資料視覺化跟左手一樣只是輔助。但好的資料視覺化確實能夠一目瞭然地呈現資料、以及資料產生的洞見。而在呈現越複雜的資料時,選擇適合的資料視覺化方式也就更顯得重要。
以及這個 g0v 製作的互動式的中央政府總預算
都是透過好的資料視覺化,來呈現複雜資料的例子。
而這 30 天,大概就會用以下的結構,來介紹如何選擇適當的資料視覺化方式。
當然,目前預計會有超過一半的篇幅,會著重在介紹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各種圖表形式、以及適合的場景,畢竟這也是這次的主題。
而我也還算是個剛踏進來不久的新手,如果大家覺得有哪些地方的描述有誤、或有遺漏什麼重要的部分,也再麻煩大家回覆一下讓我知道。